文化自信本身代表了特定的文化价值选择,体现了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们倡导的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文化自信表现为在对待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态度上,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反对盲目追随、食洋不化,又表现为具有能够鉴别良莠、包容差异、借鉴长处的能力和信心。把坚持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并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血脉,并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建设的正确方向。文化自信已经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国民自觉的心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突出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的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信,表现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表现在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开放心态和批判性选择。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是反映国家与人民目标和利益诉求的价值观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上,而且应体现在国家和民族层面上的文化自信和价值彰显上。
文化软实力是如何练就的?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精神之柱。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古训。四维张,则国兴;四维失,则国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关乎个人之道德,又是民族之大德。价值观涉及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理想追求、发展目标、制度规范和行为标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从整体上回答国家发展的目标、社会前进的方向、公民行为基本准则的问题。
中国价值观念的日益彰显,突出地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取得显著成就,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等方面达到了新的境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广为传播,深入人心;核心价值观渗透在英模事迹、乡规民约、修身运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之中,日益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已经越来越被国家顶层设计所重视,在大学和中小学的国标教材内容编写和课程设置中,价值观的权重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和提高;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倡导正确价值观、反对错误价值观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主旋律。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已经日益成为共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注重落细落小落实,力求使之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生活中,日用而不觉,正在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在现代国际社会,国家形象之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影响或构成国家形象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在国际社会或国际关系中所宣示的价值理念。世界发展新格局和中国地位的有力提升,需要我们展示大国姿态、大国风度、大国形象。中国价值观念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既有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文明的精神元素;既传承了泱泱大国的包容风范,又秉持了谦谦君子的典雅风度;既坚持了勇于担当的正义之气,又坚守了关心人类的和平之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认同。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用“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国际合作的价值理念,引起与会各方共鸣。
在文化自信中彰显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在构建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显著特色。(作者:郝立新,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